【六】东君
暾将出兮东方,照吾槛兮扶桑。
抚余马兮安驱,夜皎皎兮既明。
——《九歌·东君》
子暾喜欢母亲,但不喜欢坐在帘幕之后的母亲。
不是不佩服她不逊须眉的胆识和智慧。自那日一锤击碎玉连环后,诸国无不叹服,从此不再恶意挑衅,而王太后继续执掌朝政,决策英明,行事果断,休养生息而不忘修战备,仅用半年时间便将因先王薨逝而造成的不利影响一一消除,举国上下又开始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。
但亦因她的强势,常常令子暾觉得,自己之于王位,无非是个微不足道的过客,从未有过切实坐于其上的感觉。每次在朝堂上与臣议政,需要作决策时他都必须猜测母亲的意思,按她的意愿来决定,若说话不符她心意,她会在帘幕之后轻咳一声,只是极轻微的声音,可其中严肃的警示意味却那么清晰,令他闻之惊骇,忙不迭地把说错的话改回来。
有时臣子的意见大悖她意,子暾无言以对或难以说服他们时,她甚至会径直掀帘而出,一双眼睛刺出冷淡的光,只扫视他们一眼,众人便噤声,俯首低眉,惟命是从。这往往会让子暾想起多年前的那个雨夜,母亲将他紧搂于怀中,冷对风雨夜色,他虽感安稳,但触及她的眼神,却又不由心生畏惧。
十七岁生辰,在完成了所有庆典程式后,子暾躲入自己书斋,却看见案上帛卷堆积如山,几乎尽是母亲拟定后送来要他加玺印的诏书。莫名地怒从心起,一摆手将帛卷扫落在地,其中一卷滚落于他足下,展开,一行行优美的字迹映入他眼帘。
拾起,那是卷恭贺他生辰的信函,言辞恭谨诚挚中见关爱之意,笔触温和优雅,如和风暖阳。
子暾阅后,目光久久锁定在信函落款上:莘阳君凭祎。
他知道莘阳君是他叔父,然早在他幼年时便已离都隐居,自父王母后以下,罕有人提及,故莘阳君对他来说,尚仅是个遥远陌生的影子。
“莘阳君是什么样的人?”他问他一向信任的启蒙先生,大夫范婴。
“圣人。”范婴答。
范婴不吝以最动听的词句来形容莘阳君,列举他出使祈雨等事迹,又大赞他聪颖敏慧,才德过人,且仁厚爱民,隐居于幽篁山,自己箪食瓢饮以接济贫民,人皆视其为圣人。
子暾便觉奇怪:“如此贤德之人,却为何不得父王重用,要离都隐居?甚至多年来,都无人跟我提起他。”
范婴顿时一惊,自觉失言,然在子暾不断追问下,还是委婉地暗示说莘阳君当年曾威胁先王储君之位,先王对其多有猜忌,故不得重用。
子暾叹道:“既是圣人,岂会有这等僭越之心?恐父王当年亦是受小人离间,才疏远了莘阳君。”
范婴连连称是。子暾继续兴致勃勃地向他打听莘阳君之事,从被传为佳话的良行到衣着谈吐等细节,越听越觉此人高洁出尘,完美无暇。
随后与莘阳君频通书信,问及施政之策,莘阳君所答精妙,甚得子暾之心。有次子暾含蓄提及母后执政辛劳,自己只憾无力为其分忧,莘阳君应道:“少司命已尽其责。暾既出于东方,当举长矢射天狼。”
一句“当举长矢射天狼”令子暾倍觉振奋,便越发有意接他回洺城辅佐自己,接过母亲手中权柄。入秋后王太后偶感风寒,拖了半月都未痊愈,子暾遂以母后需要静心修养为由,说欲召莘阳君回都辅政。王太后讶然看他半晌,便干脆地否决:“不可。”
子暾再恳切请求,王太后始终不允。然此番子暾心意已决,竟鼓足勇气与母亲对抗:“母后,樗国的国君是子暾,子暾有权任用任何臣子。”
听了这话,王太后沉默之下竟露出一丝奇异的笑容,“好,”她说,“你请他回来,我把这国家交予你们。你们如何携手齐心打造太平盛世,我拭目以待。”
见母亲终于妥协,子暾却又不由心生歉意。在迎回莘阳君前夕,子暾跪请准备还政的母后告之治国要义。王太后道:“也无甚好说,你只须记住两点:以仁待民,以信待诸侯。”
子暾颔首,又奇道:“就这两点么?”
王太后想想,道:“还有一点,以谨待芑、勍。”忽而又笑,“这点,莘阳君必也会强调。至于这‘谨’该如何解释,他自会告诉你。”
莘阳君归来,未令子暾失望,在大体延续王太后政策同时更强调清吏治、肃法纪,罢免一些庸碌老臣,大力提拔青年士人,且广纳门客,非独重文士,凡在天文、地理、医药、军事等方面有一技之长者均招纳于门下,一时洺城高士异人云集,只盼能为莘阳君所用。
国内既已安定,如芑、勍等强国也不敢随意以兵戈威胁。子暾曾问莘阳君,母后所说“以谨待芑、勍”的谨字该如何解释,莘阳君只答:“无他,谨慎而已。”
在为重大国事作决策之前,莘阳君会先征询子暾的意思,子暾的想法也有与他相左之时,而莘阳君会耐心解释自己的观点,分析不同决策会导致的后果,最后总会令子暾频频颔首,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建议。
君臣之间几乎从未有过一次争执,直到议及王妹桑洛的婚事。
那日子暾因相邻小国樾国纳贡之事大发雷霆。樾国位于樗、芑两国之间,盛产蚕丝,每年都会分别向两国进贡大量丝绸,但这年因天灾蚕丝产量大减,所得成品丝绸仅够一国所需,芑国催得紧,又坚持要求足量纳贡,樾王权衡利弊,最后竟同意不顾樗国而把所有丝绸贡于芑国。
有樗臣曰:“樾国仗着有芑国庇佑,藐视我王天威已非一日,若听之任之,有损我大国声望,应出兵讨伐以示惩戒。”
亦有人反对:“以我国兵力,灭樾国自不在话下,但樾国身后有芑国,唇亡齿寒,芑国必不会坐视邻国被我所灭,若我国进攻,芑国定将出兵襄助樾国,如此我国便无胜算。”
子暾便怒了:“我自小便知我国常常受制于芑国,处处须看其脸色行事。而今我国国力大增,远胜从前,就是与芑国大战一场,也未必会输。何不索性借此机会与其交兵,好歹也挫挫它的锐气。”
“大王息怒。”莘阳君徐徐出列,躬身道:“战争非同儿戏,若无胜算不可轻言。要与芑交兵,时机未到,强为之,徒增伤亡而已。”
子暾忿然问:“那依叔父之见,樾国此事该如何处理?”
莘阳君仅答以一字:“忍。”
这日夜间,莘阳君入宫谒见子暾,重申己见之余,亦向他提出一建议:将玄湅王女、子暾的异母妹妹桑洛嫁予芑王顷崧。
子暾惊愕:“那芑王顷崧年已六十,而桑洛才刚满十五。何况芑王是叔父岳丈,而桑洛是叔父侄女,若要联姻,岂不大悖伦常?”
莘阳君道:“自古以来,诸侯联姻多不细究辈分,此事不足为奇。且芑王与桑洛并非血亲,不在五伦之列,联姻并不违伦常。”
“不可!”子暾仍断然拒绝,眼角眉间皆有怒色。
“为君者,不可意气用事,欲成就霸业,须先学会省时度势。”莘阳君不惧不恼,仍以和缓语调说,“桑洛已及笄,美名亦遍传中外。芑王好色,王后新近薨逝,若大王提出联姻通好,他必欣然答应。我们遣使往芑,议婚之余亦与其密议灭樾之事。由我国出兵,芑只须按兵不动不援助樾国即可。灭樾后,我们割樾国七城,作为桑洛嫁妆予芑,他们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樾四成疆土及我国王女,何乐而不为……”
“叔父倒是处处为芑打算,不愧为芑国好女婿。”子暾冷笑,“以我国王女献媚于芑王,即便换得樾国半壁江山,亦免不了遭天下人耻笑。”
莘阳君摇头道:“若只为樾国这区区之地,何须用此计。今日大王牺牲王妹,暂忍世人闲言,将来除去樗国百年劲敌,成就霸业便指日可待。”
“除去樗国百年劲敌……”子暾一怔,再问:“叔父是指灭芑之事?”
莘阳君淡淡一笑。
子暾奇道:“联姻与灭芑有何关系?”
莘阳君和颜道:“大王一向睿智,有些事不难想明白,勿须臣再多言。”
负手踱步,凝思片刻后,子暾问他:“芑王无嫡子,这几年两位庶子公子徵与公子祺明争暗斗,都欲夺储君之位……难道叔父是希望桑洛嫁往芑国后能为芑王诞下嫡子……”
莘阳君不置可否,但说:“能否诞下嫡子都不碍大计……请大王许嫁王妹,数年后大王自会知此事有百利而无一害,若否,但取臣命。”
念及王妹桑洛,子暾便又薄怒:“让桑洛嫁给六旬老者,岂能说有百利而无一害?”
轻叹一声,莘阳君凝视子暾,郑重道:“身为樗国女子,能以一己之身为国谋利,换来万民福祉,于她,是无上荣耀。大王亦不必为此内疚,欲行大事,必然要有所割舍,一国之君为妇人之仁羁绊,必将误己误民。”
这首次的争论以子暾的缄口结束。次日他信步于宫内,不觉间走至桑洛所居庭院,见她正朝空中伸出双手,手心捧着一只小小的燕子,“飞吧,飞吧……”她轻声催促燕子,薄薄一层阳光抚上她脸,似朝霞映雪,她浅笑盈盈,目光一清如水,那么澄净。
燕子展翅冲天,她收回双手,仍含笑仰首以望,飘飘裙袂亦随燕儿凌风飞。
听到侍婢请安,她才转首看见子暾,眼眸一亮,牵着裙裾奔来行礼,未及他回答便已抬头,笑说:“哥哥,刚才那只燕儿是我养大的呢!”
子暾亲自扶她起身,朝她微笑:“是么?”
她连连点头,指着屋檐道:“它的爹娘在那里筑巢养它,但巢被清扫屋檐的宫人损坏,我捡到它,便养在鸟笼里看它一日日长大,今日见它羽翼已成,便放飞它……”
笑容忽又隐去,怅然道:“可是,我以后就见不到它了……”
子暾温言安慰她:“燕儿恋家,会飞回来的。”
“真的?”桑洛便又笑了,“那我天天在这里等它回来。等到明年,就会看到它生的小燕子了吧?”
明年,燕子也许尚会飞回,可你却未必还在这里。子暾一恸,一言不发疾步离去,不理身后桑洛连声呼唤。
回到寝宫,命所有人退下,一时不禁,伏案哭泣。须臾,有人抚他肩,他回看,含泪唤:“母后。”
王太后在他身边坐下,看着他,目光柔和。
“母后,叔父要我把桑洛嫁给芑王,我是否应该答应?”子暾问。
王太后暂时未答,只问他:“你是想安于现状、独善其身,还是想成就霸业,甚至,一统天下?”
子暾不语,良久,才道:“身为男儿,自当建功立业……”
“那就听你叔父的话。”王太后呵呵一笑,起身离去,遗下一句话,似自言自语:“他没错。一个女人,就男人的野心而言,本就微不足道。”
议婚进行得十分顺利,两月间便已完成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徵、请期诸事。此后樗出兵攻樾,芑国果然不理樾国求助,待樗灭了樾,两国依约瓜分其疆土。
次年甫开春,芑王便已遣使来迎亲。
桑洛出嫁那日并未依仪向子暾及王太后辞行,“她哭得太厉害,我昨夜命人喂她安神药,如今她在车中沉睡。”王太后轻描淡写地向子暾解释。
子暾不顾礼仪,当即离座走近桑洛车辇,亲掀帘幕看她。
但见她着王后婚服,斜斜地躺在车中,头上的钗冠微有松动,闭目沉睡,脸上的泪痕洇湿了强给她敷上去的喜气洋洋的脂粉,两睫尚还萦结着点点晶莹的水珠。
宫人上前小心翼翼地拉开他,婚使率陪嫁宫人再拜行礼,随后启程。
子暾伫立于殿前,半晌未动,仰首望天。空中乌云落入眼眸,凝结成雨,模糊视线。
【七】国殇
操吴戈兮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。
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。
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远。
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。
——《九歌·国殇》
既已联姻,芑国对樗国愈显友善,虽无正式结盟,但常彼此互助,故别国更不敢干犯。
桑洛入芑宫后倍受芑王宠爱,且又有王后身份,尊贵无匹,王族重臣莫不争相奉承。两年后,有消息自芑国传来:芑公子祺拜桑洛为母,日日入省问安,事桑洛异常孝顺。
子暾不免鄙夷:“那公子祺大桑洛十余岁,为求得桑洛扶持,竟厚颜认她为母,下作之极。”
莘阳君浅笑道:“公子祺亦是个聪明人。论年岁,公子徵为长,争储君之位,祺处于劣势。如今拜王后为己母,名义上便成了嫡子,这局势倒顿时被他扭转过来了。”
子暾颔首,若有所思,忽然问道:“叔父,你当初说桑洛入芑有利于樗,是否已料到如今局势,让桑洛扶持公子祺即位,让他对我国有所回报,或者,让桑洛干涉芑国朝政?”
只微微摇头,莘阳君缄口不语,唇角含笑,讳莫如深。
此后果然听说芑王因桑洛美言之故,对公子祺青眼有加,大有立祺为太子之意。但再过一年,传来的消息又甚诡异:芑王忽患重病,拖了一些时日,薨于寝宫。宰相取出他临终前所立诏书,宣布芑王传位于公子徵,公子祺当即便怒了,称诏书为徵与宰相伪造。芑王生前更重视公子祺,是众所周知的事,且祺多年来在朝中也植有羽翼,芑国臣子遂分为两派,分别拥护公子徵与公子祺,各不相让。
不久后,子暾接到公子祺密函,其中公子祺口口声声称子暾为“舅父”,请求子暾出兵助其驱逐公子徵及其党羽,并许以永世通好及割地之诺。
子暾便征询于莘阳君:“我们是否应出兵助他?”
莘阳君不假思索地答:“出。自然要出。”
“但,”子暾蹙眉道:“公子祺分明是个小人,若我们助他得胜,恐他日后也未必会遵守承诺割地与我。”
“那倒无妨。”莘阳君一哂,“届时,肯与不肯,由不得他决定。”
于是子暾派遣精兵良将赴芑,公子祺命亲己的边疆守城将领大开城门迎樗军入内。此后公子祺率己方兵将与樗军里应外合,联手与公子徵作战。两位公子原本势均力敌,但樗军骁勇,一旦襄助公子祺,公子徵便不是对手,很快败下阵来,率残余党羽向北逃亡。而樗帅早有准备,领兵封锁各渡口,顺利俘虏公子徵,将其押送回芑都。
公子祺一见公子徵,冷笑数声,拔剑一刺,将亲兄手刃于大殿内。
公子祺厚赏樗帅及其将领,请其率军归国,但樗帅以乱党尚未肃清,须留下继续追剿为由,依然驻军于芑。公子祺便修书子暾,委婉请他退兵。
子暾问莘阳君:“我们何时退兵为宜?”
莘阳君答:“灭芑之时。”
见子暾尚未领悟,莘阳君徐徐自袖中取出一卷诏书呈给他,从容道:“芑公子祺丧德败行,不思孝悌,不顾伦常,弑父兄,烝继母,辱我王女在先,罔我国君于后。今大王既知真相,请增派正义之师,攻入芑都,缉捕公子祺,替天诛之。”
子暾如承雷殛,久久难言,莘阳君所述那一堆关于公子祺罪行的话语中,惟余三字在脑中回旋:烝继母。
“烝继母……”他颓然坐下,喃喃自语。
莘阳君点点头,低声道:“公子祺与桑洛通,致桑洛有孕。芑王窥破二人私情,怒急攻心之下决定传位于公子徵……芑相公布的诏书,是真的。”
“这么说,”子暾苦笑,“她是愿意的?”
莘阳君未答,但说:“公子祺俊美倜傥,且善于辞令,桑洛受其引诱亦很正常。”
子暾抬首,凝视莘阳君,见他神色如常波澜不兴,忽然暴怒,拍案而起:“你是知道的!你早就料到了,甚至,这是你一手安排的?”
“大王!”莘阳君忽地冷喝一声,语气严厉。子暾一愣,见他双目幽深,探不见底,眉间依然舒展,却是一副含威不露的样子,顿时便觉气馁。
“大王,”莘阳君再唤一声,但已回复以往温和的音调,“若非芑王好色,公子祺无德,我们也等不到如此良机。这是天意,天佑吾王。”
一掠前襟跪下,顿首再拜:“请大王下旨,增兵讨伐公子祺。”
“下旨?”子暾自嘲地笑笑,“何须子暾下旨。那讨伐的诏书叔父不是已经拟好了么?玉玺就在案上,你自取了印上便是。”
樗国再派数万精兵直攻芑都,芑国经两位公子内讧之战已千疮百孔,一打之下便溃不成军。公子祺尚未正式登上国王宝座就已沦为丧家之犬,离宫逃窜,最终死于乱军之中。
芑国既灭,子暾欲接桑洛归国,请莘阳君遣使去迎,莘阳君答应,领旨后却一时未走。子暾便问:“叔父还有话说?”
莘阳君欠身道:“臣请大王指示,桑洛腹中子该如何处置。”
这点,倒是子暾没想到的。踟躇许久,还是如以往那样问莘阳君:“依叔父之见……”
莘阳君干脆地打断他:“大王,桑洛所怀之子是芑国王室血脉,事关重大,臣不敢擅自作主。还请大王明示。”
这是逼他决断了。子暾枯坐着与莘阳君对视,最后黯淡了两眸,叹道:“赐药。”
莘阳君领命,再拜,欲离去,子暾却又唤住他,嘱咐:“让人配温和些的药,别伤了她。”
话甫出口,目中泪已不禁滴落。
莘阳君默然走近,引袖亲自为子暾将泪痕拭净,再道:“大王以后切不可再如此悲戚。你所有的泪,应在即位为王之前就已流尽。”
子暾既期盼与桑洛重逢,却又怕再见到她。只觉自己愧对她,无颜见她,亦不敢奢望归来后的她还能用一清如水的眼眸看他,软语唤他“哥哥”。
而她竟也没有归来。
去迎她的使臣回来后伏地哭禀,说她已没入洺水之中。
接她时,她态度亦很柔顺,安静地上车,一路上无喜无悲,惟神情有些恍惚。他们由水路返都,将近洺城时,使臣遵旨取出堕胎汤药请她饮。她怔忡着凝视汤药半晌,终于接过,一饮而尽。然后缓步走至舟头仰首看空中飞燕,唇边忽然绽出一缕浅淡笑意,并低声轻吟着什么。众人听得模糊,只能依稀辨出首句是“燕燕于飞”。还在竖耳欲听明白,却不料她猛地纵身一跃,自投入洺水中。那日水流湍急,虽有多名侍从入水相救,但皆无功而返,连她的尸身都未找到。
灭芑,只是战争的开始。强敌有蚊蝇的嗅觉,一旦闻到兵戈挑开的血腥气息便会飞扑而来。趁樗初战罢,元气尚未恢复之时,北方大国勍挥师南下,目标直指洺城。此番他们动用了多少兵力无确切的说法,但据立于山巅观望过勍兵行军的人说,那是一副旌旗蔽日的景象,密集的战车开动时轴轴相碰,发出的声音融成一片,竟似闷雷碾过。
勍兵渡江,在一些防守疏松的口岸登陆,开始了攻城掠地的杀戮。子暾急调大军应战,但情况颇不妙,勍兵骑着北地最高大的战马,手挽以强劲闻名的勍弓,飞箭如雨,刀剑如电,樗军难以抵抗,节节败退,眼睁睁看着他们踏碎一座座城池。
子暾忧心忡忡,日以继夜地与群臣商议苦思对策,而这期间莘阳君却人影难觅,像是突然消失。
待到子暾近乎崩溃时,终于有莘阳君的消息。他的一位家臣入宫,说莘阳君请大王出城与其狩猎。
勍军都快兵临城下,而他尚有心思狩猎?子暾怒,但终究还是出城见他。
面对子暾含怒的责问,莘阳君竟还微笑,关切地看看子暾,说:“大王这几日为国事操劳,憔悴多了。故臣请大王出城狩猎,以舒心解忧。”
子暾冷道:“我此刻无心玩乐,叔父随我回宫,议退兵良策,方能为我解忧。”
莘阳君但笑道:“既然来了,总不能空手而回,好歹也猎点飞禽带走罢。”举目一望,朝头顶云端指去,“大王,那里有一只鹫鹰,若大王射下来赐给臣,臣立即随大王回去。”
子暾抬头一看,见那鹫鹰飞得高远,离地约千多尺,自己箭术虽好,但要射下来亦非易事。但叔父既已出言相请,自己也不便拒绝,还是命人取过弓箭,瞄准鹫鹰,引弓去射。
一箭离弦,直朝鹫鹰飞去,惜距离确实太远,超出射程,强弩之末,连鹰身上一根羽翼都未触及。
子暾略有些羞赧,脸微红了红。莘阳君却赞他:“大王箭术精绝,若非弓不称手,早已中的。”再回首朝身后示意,子暾听其后有辘辘车响,凝神看去,只见有人自山壁后推出一车,中有一奇怪的木甲装置,约一人高,下设踏板,上安有一类似强弩的物事,但要比寻常弓弩粗大许多。
还在诧异间,又见一莘阳君门客站出,朝子暾深施一礼,再上车,足踏踏板,双手用力上拉弩,加以腰的力量,撑开后引箭上弦,再调整弓弩角度,瞄准鹫鹰,一按某处机关,箭矢射出,瞬间飞过千多尺,直透鹰身。
地上侍从拾起坠地鹫鹰呈给子暾。子暾抚着其上箭矢连声惊叹,问莘阳君:“这木甲弓弩叫什么?”
莘阳君答:“踏弩。射程最远可达一千五百余尺。”
子暾叹道:“那是寻常弓箭的两倍了。”
莘阳君颔首,笑道:“都说勍弓强劲,但比之踏弩又如何?”
子暾恍然大悟:“原来叔父消失多日,是隐于此与门客研制踏弩以克勍?”
莘阳君称是,子暾大喜:“叔父辛苦了。研制出踏弩无异于为国立下大功,我军有此武器助阵,何愁不能大破勍军!”
莘阳君却摇了摇头,说:“有踏弩,尚不够。”
子暾奇道:“那还缺什么?然则,叔父还有其它利器?”
莘阳君带着他宁和的微笑,伸右手,指了指自己的心。
他请子暾御驾亲征,自己也随行。到军营后,请子暾独居主帅营帐,自己却与最微贱的士卒共营帐、同衣食,卧不设席,行不骑乘,行军时见士卒都自负行装与口粮,自己亦坚持亲裹赢粮,分其劳苦。
但这些都不是最令子暾惊异的事。
与勍军交锋前夕,一位在前次战役中负伤的将领腿伤发作,痛得几欲晕厥,军医解开绷带一看,见伤口溃烂,需要清除其中污血脓水方可上药。
莘阳君见医官迟疑便问原因,医官说脓血不易净除,需请人吮出。那伤口观之已令人作呕,且散发着恶臭,周遭众人一听便都下意识地后退,生恐医官请自己行此事。
而莘阳君竟上前一步,淡然道:“让我来。”
不顾那将领的推辞挣扎,他命人按住他,自己俯身,一口口地亲自把那些污浊的液体吸出,直至流出鲜红的净血。
感动之极,那负伤的堂堂七尺男儿竟泣不成声,一旁惊呆了的士兵亦才缓过神,目泛泪光,纷纷朝莘阳君跪拜道谢。
逐一将兵士扶起,又亲自为将领上完药,莘阳君才释然地笑笑,掸了掸衣上轻尘,回营歇息。
翌日两军对垒,莘阳君把玉鼓槌递到子暾手中,示意他亲擂战鼓。子暾接过,立于城楼上连擂战鼓,鼓声冲天。
樗国军士披犀甲,执吴戈,辅以踏弩,应着鼓声一个个奋勇争先,与敌拼杀,不惧首身离。空中箭矢如飞蝗,旌旗漫卷,战马嘶鸣,日月无光。
那日勍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,输给了樗军强劲的踏弩和不可思议的士气。
大败勍军后,局势渐明朗,勍军日益败退,这场仗樗国是必胜了。子暾遂与莘阳君回国都,沿途百姓闻讯都赶来迎接跪拜,在如仪参拜子暾后,他们都会用最热烈的欢呼向莘阳君致意,不时还可以听见他们的感叹声:“那就是莘阳君!那就是爱民如子、身先士卒的云中君!”
回到洺城的子暾变得很沉默,前方捷报频传,他却很少笑。一日,服侍他的宫人跑来禀告王太后:“不知为何,从昨天起大王就没说话,什么事都不做,只独坐着出神。”
伏波亲去看他。见母亲来,子暾空茫的双目才有了一点亮光。
“母后,你听说了莘阳君在军中为将领吮污血的事了么?”他涩涩地勉强笑着问。
伏波颔首:“听说了。”
“昨日,我在宫中遇见那受伤将领的母亲。”子暾继续说,“她是位厨娘,已在宫中服役多年。她看见我就奔来问我,她的儿子如今怎样了。不待我回答,她便哭起来,说,她知道,她儿子现在肯定已经死了。我便安慰她,说她儿子得莘阳君救治,伤势已大好,必会平安归来的。可她哭得越发厉害……她说……她说……”
子暾忽然露出惶然神色,微喘着气,一时语滞。伏波拍拍他肩,鼓励他说下去。
深吸一口气,子暾才又说:“她说,就是这样,她儿子才必死无疑。她的丈夫曾是护卫莘阳君的侍卫,多年前与莘阳君狩猎时为毒蛇所伤,莘阳君当即便亲自为他吮吸毒血,并裂素袍为他包扎。后来有人行刺莘阳君,这名侍卫便挺身为他挡了一剑,以命相报……”
伏波不禁微怔,复又意味深长地叹息:“原来是这样。”
“所以,”子暾道,“厨娘说,当年莘阳君为她丈夫吮毒血,她丈夫甘愿为他赴死,而今莘阳君又为她儿子吮伤口,故她儿子必将战不还踵,杀敌而不惜命。”
【八】礼魂
成礼兮会鼓,传芭兮代舞;
姱女倡兮容与;
春兰兮秋菊,长无绝兮终古。
——《九歌·礼魂》
子暾看着母亲,目光迷惘而悲伤:“我不明白,何以叔父会在谆谆教导我学做尧舜那样圣君的同时,又让我见识如此肮脏的权谋之术。”
“这并不自相矛盾。”伏波若无其事地笑笑,问:“你以为尧舜禹等圣君如何得掌君权,又是如何治国平天下?”
子暾更是困惑,反问道:“不是因他们贤德仁爱,才受万民拥护,进而得前任君主重用,甚至禅让的么?”
“禅让,只是一个篡位与被篡位事件的幌子。”伏波收敛笑意,神色变得凝重,“例如尧,他本意必是要传位于儿子丹朱的,重用舜,是因为他有才能,又有圣人般的名声……”说到“圣人般的名声”时,顿了顿,略看儿子一眼,子暾目光与她相触,亦会意,知道他们想起了同一个人。
伏波续道:“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,并授他权柄,亦有笼络他,让他将来安心辅佐丹朱的意思。惜这权柄授得过早,过重,待尧惊觉时,舜已成了架于他颈边的利剑。于是,尧在他胁迫之下,不得不传旨天下,按舜给他设计的冠冕堂皇的理由,宣布传位于舜,‘授舜则天下得其利,而丹朱病,授丹朱则天下病,而丹朱得其利’……”
“不,不会!”子暾摆首,“舜仁厚孝义,虽屡次受盲父、继母与异母弟所害仍不改初衷,宽厚待人。如此贤德之人不可能做出挟君篡位的事。”
“你读史,见舜一家的行径,不觉得奇怪么?”伏波不由冷笑,“除了他一人是圣人,他的盲父、继母与异母弟象皆如妖魔般恶毒凶狠,一次次设计要置他于死地。继母与异母弟倒还罢了,可我就不明白,他的亲生父亲对他会有何等深仇大恨,非要跟妻子幼子一起谋杀他?若只是简单地想助幼子夺嫡,早立遗命便是了,何至于一定要舜死,还只用卑劣的手法,而舜竟每次都能离奇逃生?这些所谓受迫害的事,只怕多半是由舜自己杜撰,或者,至少,是经他大肆渲染夸大过的,以衬自己的贤德,沽名钓誉罢了。”
子暾默不作声。伏波又道:“若他当真孝悌,为何会在当权后流放父亲,杀害兄弟?若他当真仁厚忠义,又为何会在尧禅让之后将尧囚禁,断绝他与儿子丹朱的往来,继而将他流放至死?”
“这……”子暾惊异:“尧不是退位后自己巡游天下,崩于阳城的么?”
伏波道:“据说那时尧已有一百一十九岁,即便这年岁不准,必也是百病缠身的年迈老者了,巡游?好大的兴致!你想想,当时都城平阳与阳城路程相距近千里,那么老的人,只带一两个身边人,却要翻好几重山,越好几条河才能到阳城,而那目的地在当时,只是个人烟稀少的边远之地,所以他死在那里倒不足为奇,正是舜为他安排的结局。”
“舜……”子暾忽然想道:“舜也是死在‘南巡狩’途中。”
“对,舜不幸遭遇了跟尧一样的命运。”漫不经心的浅笑看上去有类似嘲讽的意思,伏波说:“在发现他已无法掌控羽翼已成的禹时,也被迫与禹演了一出禅让的戏。然后禹也借鉴了他处置尧的经验,并变本加厉,把他放逐到两千五百里以外的苍梧,那是更边远的蛮荒之地。”
子暾沉思,须臾,叹道:“是啊,若真是巡狩,为何他的妃子娥皇女英未伴他同行,倒在他死后于不相干的湘江投水自尽。”
伏波摇头道:“她们是否是殉夫自尽尚还存疑。要自尽,为何不在舜崩时自尽?为何不赶到他身边自尽?甚至,二人都无与夫君共穴合葬之意,迫不及待地跳入湘江中,让人连尸首都找不到?”说到这里,举目看窗外墙角植的几株湘妃竹,“她们不仅是舜的妻子,还是尧的女儿,跟王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都说湘妃竹上的斑点是她们眼泪所化,她们真的这么悲伤么?流这许多泪,是悼念夫君,还是哀己命将尽?”
“或者……”忽又一声轻叹:“那湘妃竹上的斑点,当真是眼泪化成的么?”
一时两人都无语,只听窗外风来疏竹,拨出层层沙沙声,音律幽凉。少顷,子暾才又问:“何以母后所说与史书记载大相径庭?”
伏波一笑:“因为史书都是胜者所编。但凡涉及政治,人就不可能太干净,好容易赌赢了,自然要修史,或干脆编造一些动人传说把自己洗得清清白白……你叔父现在不就在召集门客修樗史么?所以,他教导你的倒也没错,你要做的是,像尧舜那样,既成大业又流芳千古的‘圣君’。”
“但是,”忽然加重了语气,她凝视着子暾,一字字道:“有一点你必须记住,像尧舜那样治天下,但绝不能给人请你‘禅让’的机会。”
灭芑国、退勍军之后一年,莘阳君夫人、芑国王女病逝。莘阳君以正夫人礼葬之,筑墓举哀,应有的礼数一点不少。在夫人亡后半年,他不着华服,不近声色,以悼念亡妻。
一日入见子暾,子暾见他尚穿素服,便问:“婶母丧期已过,这素服叔父还欲穿多久?”
莘阳君答:“三年。”
捻灭几乎已浮至唇边的冷笑,子暾转而问他:“叔父在修樗史,不知将如何记载灭芑之战?”
莘阳君答得毫无滞涩:“自然是大王遣仁义之师,替天伐逆,匡扶正义。”
子暾手指轻拨案上一卷莘阳君修订好的《樗史》,朝他斜眸一瞥,道:“我一直想问叔父,芑王当年如此赏识叔父,并嫁以王女,多年来对叔父颇多关怀,而叔父后来决定伐芑,可曾觉得对芑王有失仁义?”
“仁,义,只存于君子之间。”莘阳君淡然道,“芑王当年助臣是欲借臣窃国,屡次明说暗示,臣故作不解,每每敷衍过去,后来隐居幽篁山,亦有避其之意。”
“那婶母呢?婶母对叔父更是全心以待。叔父灭其国,弑其弟,又有否顾及过婶母的感受?”子暾见莘阳君神色未变,索性问得更犀利:“她,真是病逝的么?”
莘阳君仍不觉愠怒,答说:“拙荆一向体弱,且敏感多思,惜非多寿之人。我确有负于她,但,只要于国于大王有益,虽负尽天下人,我亦为之。”
“我可以相信你么,叔父?”子暾微微摆首,略有些感慨:“这几年来,我始终对叔父言听计从,无比信赖,但却常常不知道叔父到底在想什么,在做什么。”少顷,目光飘移于竹简之上:“你下次会做出何种令万民称颂的善行?你的门客除了踏弩还在研制什么?你会在何时嫁出我另一个妹妹?将来你会如何在史书上写你,写我……湘妃竹上的斑点,当真是眼泪化成的么?”
眉头蹙了蹙,莘阳君问:“可有人跟大王说了些什么?大王英明宽仁,对臣以诚相待,委以重任,臣方得辅佐大王,尽心竭力,力求报国。而今大业未成,尚须我君臣同心协力,共创盛世,大王切勿听信他人离间之语,因一点疑惑而损大计。”
子暾不应他此语,似笑非笑地转问另一问题:“叔父,当年芑王既有意助你窃国,你为何不窃?”
莘阳君决然摇头:“这国迟早是你的,我不会去窃。”
“我何德何能,竟得叔父如此重视。”子暾一哂,“叔父说,行大事者,不可为妇人之仁所羁绊,故叔父不怜婶母,不惜桑洛,却何以独对子暾另眼相待,因子暾而不窃国?”
“因为,你跟她们不一样。”莘阳君忽然朝子暾走近几步,不寻常的光焰点亮了双眸,他凝视子暾:“妻子如衣裳,兄弟如手足,而你,子暾,之于我,如骨,如血。”
突如其来地,被他目中的温度所惊吓,子暾不由往后一缩。而他还在看他,浑不似臣子看君王的神情,那目光融合了奇异的关爱和其他莫可名状的感情,就如在看一件由他亲手创造的精品。
“子暾……”他又在唤他。子暾模糊地感到,他这样称呼自己是僭越了,但他唤得如此自然,仿若在唤关系与他无比密切的晚辈……似乎亦无错,叔父也许只是暂时忘记了地位的尊卑,只记得自己是他侄子……但是他唤他的语气让他联想起母亲,母亲是这样唤他的,带有父王的呼唤都不会有的温度。
如骨?如血?再回想叔父用的词,子暾几乎有些惊呆了,可疑的碎片在脑中碰撞:幽篁山、杜若、母亲每次在听人提起莘阳君时那异乎寻常的冷淡……甚至,还有公子祺和桑洛……
啊,为何想起他们!子暾忽然暴怒,猛地站起,朝还欲对他说什么的莘阳君斥道:“放肆!你竟敢直呼寡人的名字!”
莘阳君一怔,立时回复常态,欠身道:“大王恕罪。”
子暾一振广袖,指着门外厉声道:“滚,滚出去!”
莘阳君在子暾的盛怒下以平静语气告退,垂目倒退几步,才转身出门,一如为臣应有的恭谨。
待他身影消失,子暾复又倒坐在椅中,额头有冷汗渗出,青红不定的面色,心生难言的惶恐。
须臾,那门前,有一角衣裙悄然于侧边逸出,一女子越过门槛缓缓走进,却是溪荪。
她以古怪的眼神看他,轻声道:“大王,那是不孝的。”
那一晚,子暾甫出现在伏波宫内,伏波便觉察出了他异样的情绪。
他摒退了所有宫人,枯坐在她身边看她修剪花枝,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貌似无干系的话。
母后最喜欢杜若罢?真巧,莘阳君也喜欢,他府中就种植了许多,花开的时候,他身上都带有杜若香。
莘阳君说,他日归隐,仍会回幽篁山……那是母后的故乡,风景一定很美罢?几时有闲,子暾也想去看看。
昨天,有一后宫女子说,我与莘阳君长得颇相似。我照照镜子,是觉有几分像……
今日,莘阳君与溪荪都与我说了奇怪的话。莘阳君说,我之于他,如骨如血。我斥责了他。而溪荪说,那是不孝的……
“你到底想说什么?”伏波推开花枝,搁下剪刀,侧身面对子暾,直接问。
“我的父亲是谁?我是谁的儿子?”子暾陡然发问,声音和身体都在微微颤抖,盯牢母亲,仿佛在抓紧最后一块救生的浮木。
伏波冷眼看他,反问:“你这大王,是如何当上的?”
子暾答:“是父王传位于我……”
“不对。”伏波断然道,“他从未有过传位于你的意思。你能即位,是因为他没有选择,樗国臣民也没有选择。天下人都知,你是樗王玄湅唯一的儿子。”
子暾默然,沉吟不语。
伏波和缓了语调,轻声问他:“现在,你知道答案了么?”
子暾抬目看看母亲,终于,郑重点了点头。
伏波便笑了,取丝巾为他拭了拭额角的微汗,无比怜爱地:“都这般大了,还时时把喜怒搁在脸上,人只当你是透明实心人,这怎么行呢?”
又过数月。依然是莘阳君辅政,子暾言听计从,王国于安宁的氛围中逐步繁盛,一切似乎没有什么不同。
只是次年的春季有些异常,一直是春阳杲杲的天气,应有的雨季却迟迟未来,已影响到农耕水利,臣子们恐延续至夏季会演变为大旱,便奏请子暾早作准备,并参照莘阳君故事出城祈雨。
子暾当即应承,但说:“此番旱情也许与前次两场战争有关,杀戮过甚,上天必然不喜,如常祈雨只怕无济于事,寡人有意乘龙舟入洺水巡游,沿途祭祀天、地,及山神河伯,求上天早降甘霖,并请诸神佑吾国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”
众臣称善,惟莘阳君觉无此必要,说君王不可擅离国都,出城祈雨即可,毋须巡游数百里。但子暾坚持,并私下恳求莘阳君道:“我近日常梦见桑洛,她每以哀凄神色对我说,她魂锁江心,终日孤寂,难禁洺水寒。故我亦想借祭天地诸神之机亲临洺水,为她祝祷,愿她早日飞升,免受这黄泉水冷之苦。万望叔父成全。”
莘阳君见他如此恳切,提起桑洛又是一番黯然神伤景象,目底郁色令人动容,终于颔首同意。
子暾立即命人备祭品、造龙舟、选吉日。不料一切就绪,随行臣子侍卫整装待发时,子暾却病倒了。
说是感染风寒,而临行前夕病势骤然加重,浑身发热,面色潮红,虚弱得连睁目都很困难。
预定启程之日莘阳君入宫请安,见子暾仍昏昏沉沉地躺于病榻中,走近以手抚他额,那烫手的温度使他不由悚然一惊,便道:“大王既龙体欠安,宜安心休养,祭天之事日后再议。请大王命臣传旨,取消今日行程。”
子暾却坚决摇头,硬撑着坐起,对莘阳君道:“吉日已定,并早就诏告天下,若如今取消,恐天怒人怨,将来遭天谴,为国引来更多祸事。”
莘阳君凝眉道:“但大王若不顾病势巡游,舟车劳顿,必有大碍。”
“叔父,”子暾忽地紧握住莘阳君的手,“请叔父代我祭天。”
莘阳君讶然推辞,而子暾继续恳求:“叔父是子暾最亲近、最信任的人。论血统,论身份,试问天下还有谁能比叔父更能代表子暾呢?在子暾心中,叔父有如亚父,今子暾碍于病体无法乘舟祭天,亚父代子暾前往亦是顺理成章之事,请叔父应承,为子暾了此心愿。”
沉吟片刻,莘阳君问他:“你真希望叔父去?”
子暾徐徐颔首。
一笑,莘阳君答应:“好,臣遵命。”
待他告退离去时,子暾又陡然唤他,挣扎着下床,跪倒在莘阳君面前:“叔……父……”他的声音听上去有些断续,不平稳的气息也暴露了驿动的情绪,“叔父此行,任重道远,请受子暾一拜。”
莘阳君低身轻扶住他,但他仍坚持叩首,莘阳君亦不甚避让,默然受了,才道:“大王不必多礼。遵君命行事是为臣的本分,何况代王祭天,是莫大殊荣,臣谢大王恩典。”
“那……”子暾道:“叔父早去早回……朝中还有许多事,需要叔父定夺。”
莘阳君摇摇头,和言道:“若有事,大王请自作决定。今日大王既能对臣说出这番话,臣便知,天地已在大王心中。”
再度拜辞,而在转身间,子暾却又叫他。“叔父,”眼睛也红了,他竟然呜咽起来,“舟上风急,莫忘多添衣。”
回首,站定,莘阳君未说什么,只在子暾眼眸中微微地笑。
溪荪进来告之这消息的时候,伏波在检查医官为子暾开的药方。
“姑娘,大王请莘阳君代他祭天,莘阳君答应,现已离宫启程。”溪荪告诉王太后伏波。
伏波漫不经心地“嗯”了一声。
“另有一事……”溪荪踟躇着,一时未说下去。
“说。”伏波简短地命令。
溪荪递上一小木匣,打开,其中盛着一些药渣。伏波细看,发现是熬过的附子。
附子,味辛、性热、有毒,为纯阳燥烈之品,若无病之人服用其汤水,必周身燥热且烫,一如风寒发热。
“这是大王寝宫的宫人倾倒的。”溪荪说。
伏波睁目,即刻起身,按住桌面的手有些颤抖。
“去!”几乎是脱口而出,她吩咐溪荪:“去渡口找莘阳君,请他暂莫启程。”
溪荪答应,立即出宫。不久后她回来,禀道:“龙舟已经启航,我见莘阳君负手立于舟头,便高声唤他,向他招手,而他似浑然未觉,只凝视足下逝水,不知在想什么。”
“姑娘,传旨命侍卫乘轻舟将他追回罢。”溪荪建议。
伏波此时却沉默,良久,再悄然坐下,面色回复宁和,“不必了。”她说。
溪荪略有些讶异,似想再说什么,但终于还是缄口,只在半晌后叹了口气,道:“那龙舟雕梁画栋,好不精美……他临风而立,一袭素衣翩然,风姿宛如神人……说来也是异事,天地间竟有他这般的人,无论得意或落魄,那仪容却始终完美无暇。”
伏波未置一辞。从那刻起她便坐于窗边凝望左右修竹,不言不语,连姿态都未变过,直到翌日,舟沉的消息传来。
“昨日夜间,洺水忽起风浪……”溪荪在她身后轻声叙述新得的消息,“只是很小的风浪……龙舟便支离破碎,在很短的时间里……听看见的人说,就像一朵在水上忽然绽放的花……”
“他……死了?”伏波背对溪荪,仍在看竹枝,这声音仿若枯叶,干涩暗哑。
溪荪低低答了声“是”。
伏波静静回首,溪荪不禁大惊——她看见了一张近乎陌生的脸,苍老而憔悴,多年来精心驻颜锁住的时光像是于倏忽间逃逸,伏波一夜衰老十年。
牵动枯干的唇,伏波笑了笑:“知道了。”
两日后,有莘阳君家臣带一株杜若幼苗求见王太后,说莘阳君临行前嘱咐,让他此时带此物入宫呈给王太后。这是莘阳君自幽篁山带回培育的。
伏波收下,溪荪为她选花圃种植,连指几处伏波均说不好,最后她走到花园中的池塘边,亲自把杜若种下,才满意地微笑。
“必要种于水边。”她凝视水中杜若倒影,说:“他以为他爱杜若,却不知他真爱的只是这水生的花。”
自听闻莘阳君噩耗,子暾便连日悲泣,数度晕厥,后亲写祭文,称之为“亚父”,言辞哀伤凄切,字字含悲,令人闻之亦恻然。
子暾以国君礼厚葬莘阳君。丧礼之中,子暾仍不住落泪,几乎无法主持仪式,伏波便起身走至他身边,用周围诸臣皆能听见的声音对子暾说:“大王节哀。莘阳君并非常人,乃是云中君转世,特为辅佐大王而来。如今樗国昌盛,天下太平,云中君已尽其责,故于洺水之上飞升,回归天庭,仍旧做云神去了。”言罢转观天色,道:“看,下雨了。”
众人举目望去,果见天上纷纷扬扬洒下一层层雨水,刚开始细如毫发,后越下越大,须臾便势如倾盆。
“云中君!果然是云中君……”人皆惊叹,均沐雨跪下,顶礼膜拜。
子暾下令,在全国境内为云神莘阳君遍造庙宇,奉为樗国主神。一年两度春秋祭礼,春兰秋菊长相供奉,万古不绝。
十七年后,樗王子暾一统中原。
(完)